以案说险:安全统筹不安全,保险背锅客受害

2025-03-12    作者:申能财险宁波分公司

【案例介绍】

保险公司收到客户反馈,称投保人在支付保费后联系不到业务员。保险公司接到反馈后马上联系了投保人让其提供车险保单,投保人表示未收到保单,但有报价单、支付二维码和支付凭证。保险公司在收到报价单时发现报价单上并非本保险公司,而是和保险公司名称相近的汽车服务报价单,遂向投保人反馈了此情况,告知投保人可能是通过车辆统筹公司办理了相关业务,了解情况后投保人立即向警方报警处理。

【案例分析】

统筹保险,也被称为车辆统筹或机动车辆安全统筹,是一种在交通运输行业内部实行的互助机制,其本质并非真正的商业保险,现如今本身就成了风险。本案例中,车辆统筹公司冒用与保险公司名称相近的报价单,误导消费者,涉嫌欺诈。

【风险提示】

消费者在选择保险时应谨慎,尽量选择具有合法资质的保险公司购买保险产品,避免因贪图便宜而承担不必要的风险。车辆统筹存在的常见风险有:

1、理赔风险。车辆统筹的赔付能力往往不足,一旦发生交通事故,车主可能需要先自行承担高额赔偿责任,之后再向统筹公司追偿。这可能导致理赔周期长、风险大,且在实际操作中,统筹公司可能无法及时或足额赔付。

2、法律地位不明。车辆统筹不是由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批准成立的保险公司提供的保险产品,因此统筹公司的保险业务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所规定的保险活动。这意味着,一旦发生纠纷,统筹公司可能不会直接承担赔付责任。

3、监管缺失。统筹公司未纳入保险监管体系,缺乏专业的监管和约束,与正规保险公司相比,其抗风险能力较弱,存在较大的经营风险,这可能导致统筹公司无法持续经营,甚至出现“跑路”现象。

4、误导宣传。部分统筹公司可能会误导消费者,宣称其产品具有与商业保险相似的保障功能,但实际上,这些产品并不具备商业保险的法律地位和保障力度。

5、无国家兜底保障。与保险公司不同,统筹保险一旦经营出现问题,可能无法得到国家的兜底保障,导致消费者权益难以得到充分保护。

鉴于上述风险,提醒消费者一定要在保险公司购买保险产品。另外,在投保时须仔细阅读保险单、保险合同及保险条款,确保了解所购买产品的实际保障内容和法律效力。